“哭嫁"是壯族農家的一種婚嫁習俗,源遠流長。舊時,“嫁出去的女,潑出去的水",不說遠嫁他鄉,與娘親天隔一方,不知何時是歸期,就是近在村坊鄰里,從此不再是娘家之人,思前想后,不禁潛然淚下,只能以訴說和吟唱的方式表達心情,形成了哭嫁歌,是一種壯族禮俗歌曲。 (圖片資料) 由于地處右江水道走廊,是壯漢傳統文化的結合部。平果壯族民間的哭嫁歌,有母語哭嫁歌和非母語哭嫁歌。母語哭嫁歌以壯族嘹歌的形態流傳,非母語哭嫁歌即粵語哭嫁歌,盛行于河谷一帶村莊。 哭嫁歌內容相當廣泛:哭嘆自身的悲慘命運,哭唱父母的養育恩情和兄弟姐妹情誼,哭罵媒人的可惡欺騙行徑和轎夫為錢財而甘當夫家的奴役。篇幅有:《姐妹歌》、《嘆女身》、《哭父母》、《哭弟弟》、《哭妹妹》、《罵媒婆》、《罵轎夫》、《上轎歌》等等。母語哭嫁歌,唱父母養育之恩篇幅最長,情感更重。 (圖片資料)哭嫁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,隨著悠悠的哭嫁歌聲,時而痛苦沉思,時而憤怒斥責,時而委婉陳述,時而昂首吶喊,時而淋漓痛訴,時而凄苦吐情,壯族姑娘的愛與憎,怨與怒,悲與情等多種感情的復雜交織,感人至深,滿堂賓客為之哽咽。 壯族哭嫁歌,以及被列入平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古壯字哭嫁歌歌書選段
|